詳細資料ISBN:9570517506 規格:平裝 / 普通級/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內容簡介 納的激情夢幻,檢視建築師彼得‧艾森曼矛盾而失衡的力量,這一切都在教我們欣賞並理解我們生活在其中的這片視覺景觀。運用一套獨特的語言來讀懂影像的意思,可以在翻閱有圖畫的書本或漫步畫廊的時候不再處於被動。本書不是美術史討論,也不談藝術理論,卻能影響我們「閱讀」視覺世界的態度,幫我們敞開眼與心來看其中無比的豐富。 畢卡索的「人像畫」之中特別令人難忘的當然是一九三七年十月的那幅「哭泣的女子」。這幅小畫大約有人的臉那麼大,卻充滿自熾熱的互補色,把眼睛往相反的方向拉,顏色有綠與紅,紫與黃,橘與藍。揉出尖角的白色手絹有了牙齒咬緊之狀。在背景的閃金棕色與淺黃色(部分是適合聖像聖物著色的金葉,部分是透著俗世激情的巴黎小館牆壁)襯托下,紅色的帽子和帽上的深色矢車菊之令我感動甚於畫中的任何其他部分。 這女子把自己裝扮漂亮,戴上喜洋洋的帽子,梳理得體,本來期待著幸福,卻在所有人的眼前落得這樣,因傷心而變得醜陋,那歡喜的、時髦的、絲毫不在乎她的帽子正在嘲笑她。我們怎能忍心觀看這麼私人的悲哀?這畫中少了什麼,以至於局外人的我們可以輕易進入其空間,同時既可憐它又讚賞它?我們在半個 多世紀以後能從這畫像故事得到什麼線索,能教我們讀懂這被情緒折磨的令人目眩的臉? 作者:阿爾維托‧曼古埃爾 ALBERTO MANGUEL,生於布宜諾斯艾利斯,先後在義大利、法國、英國、大溪地居住,1985年成為加拿大公民。青少年時期曾為視力受損的名作家波赫士誦讀,大受啟發。有很多部作品獲得重要獎項,其中又以《閱讀地圖》(A HISTORY OF READING,1999年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版,聯合報讀書人版年度十大翻譯好書獎) 最為傑出。其他作品包括《虛擬處所辭典》(THE DICTIONARY OF IMAGINARY PLACES)、《同時,在森林的另一處》MEANWHILE, IN ANOTHER PART OF THE FOREST)、《黑水》(BLACK WATER,二冊),以及《異國的消息傳到了》(NEWS FROM A FOREIGN COUNTRY CAME)。 譯者:薛絢,國立臺灣大學外文系畢業,專事翻譯。譯作包括《福爾摩啥》(大塊)、《植物的秘密生命》、《空間地圖》、《美學地圖》(以上商務)、《費正清論中國》(正中)、《書架──閱讀的起點》(藍鯨)等。